把握五个突出 科学高效备考
——2010年高考文综政治复习对策
今年是我省文综自主命题的第二年,纵观2009年福建省文综政治试卷注重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在试卷的体型及其分值、各个模块所占的分值都与《考试说明》的“参考试卷”基本保持一致,这不仅有利于维护高考《考试说明》的权威,而且对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推进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实现了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同频共振”。随着2010年我省文综高考《考试说明》的出台,考试范围局部微调变化,以及去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精神显现了高考重热点问题基本形成,且日趋明朗化,在政治复习备考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但我们应看到文综学生的可塑性大,在最后冲刺阶段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这短短有限的时间,取得最大的复习实效,是我们各校复习迎考策略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下面本人就2010年文综政治高效备考提几点建议:
一、研究信息,突出变化
信息虽不是决胜高考决定性的因素,但应该说是备考最后冲刺阶段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尤其是文综政治命题具有很强的舆论宣传导向功能,高三政治教师要有很强的敏感性,事实上各校最后阶段都很注重高考信息的收集,但要注意信息的权威性、实效性,避免复习误导。因此,对各地信息来源必须进行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筛选了改造,提取有效信息,充分发挥材料的营养价值,为我所用,发挥复习的时效性。考纲汇集高考最合法、最权威的信息来源,他可以杜绝那些对备考毫无益处的道听途说,从而避免复习误导,考纲不仅是备考的依据,更重要的是命题的依据,要注意考纲的新变化和调整。如2010年微调的考点:为什么要删除“我国选举方式的选择”,为什么要增加 “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题型示例”和“参考试卷”上政治学科有一定变化,突出本省特色,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这些微小变化。总之,备考复习即要“抓住稳定的、突出变化的、研究发展的”,从而明确复习目标与方向。
二、夯实基础,突出“主干”
文科综合考试尽管在“能力立意”、“不过分强调知识覆盖”的命题指导思想下考试的内容和范围并未脱离知识体系,基础知识仍然是文科综合能力形成的根基。09年高考全部试题都是围绕《考试说明》和教材中要求的主干知识设计,考试内容覆盖到除了“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以外的各个单元,涉及52个知识点,约占必修模块的25%。如选择题第29题,四个选项分别涉及时代的主题、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国家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竞争等多个知识点;30题四个选项分别涉及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人大代表的权利、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民主决策的意义等考点。2010年政治科考试范围共230多个知识点,我们应当根据这些考点在综合训练的同时,回归课本,逐点复习,防止遗漏知识点,杜绝出现知识盲点。针对众多的知识点,要步步为营,各个击破,在复习中“突出什么,淡化什么,舍弃什么”要心中有数,对学生学习中易忘、易混、易错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复习,要“哪壶不开提哪壶”,变知识弱点为知识强点,从而提高实效。另一方面,在全面复习的同时又要重视和突出主干知识,突出高频考点。这些年文综命题都在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学会对知识的宏观分析和微观把握,对主干知识的确定重要的是根据其与现实生活重热点问题的关联性来确定,在复习中只有帮助学生对众多知识点中把重点、主干知识点筛选出来,逐一加以突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三、联系实际,突出“焦点”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是政治学科的生命所在,也是文考命题改革的主要方向。命题专家多次强调,“在试题的命制过程中,尽量达到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的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学科主干知识而肢解主题”。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是通过考生对题目内涵的领悟而实现的,因此考生对考查的社会生活热点问题不甚了解,高考正确答案的生成就失去了前提条件。但选准了重热点,如何寻求命制的切入点,这是备考的关键,综观历年高考把握考什么并不难,常常是意料之中,但怎么考往往是意料之外,因此面对今年庞杂的社会重热点,老师要帮助学生筛选和提取,选准了热点后,寻求切入点:主干点+重热点+焦点=切入点(高考题命制)。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三农”问题就热点本身而言,有农民收入低;农业科技落后;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高考命题不可能面面俱到,他必需选择一个焦点,即热点中的关键问题——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它是“三农”热点中的焦点问题,也可能成为高考命制的依据。2010年备考复习要重点把握新中国成立60周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积极应对H1N1甲型流感、全球联手关注“后危机”时代、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聚焦乌鲁木齐“7.5”事件加强民族团结等重大现实问题,紧紧地扣住了“民生”和“发展”这两个重大问题,使复习紧紧把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主线。因此,在最后冲刺阶段不仅要关注热点,更要突出焦点和地方性,营造福建地域文化氛围。
四、精练巧讲,突出能力
决定考生高考成败的因素很多,平时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固然重要,但最为关键的是你会不会有效答题,会不会将你已有的能力呈观在试卷上。所以,高考要取得好成绩不仅取决你会不会读书,更取决你会不会答题,这对于文综考试尤其是第Ⅱ卷150多分更为重要。这些都必须通过备考中的精练巧讲来实现。在最后有限的时间里各校的做法基本上都是关注热点,回归课本的同时,结合各地的综合卷进行练习。但在练习时要防止粗制滥造,一定要以经典题为范例,精练巧讲,特别是借鉴近年的典型的高考题来训练学生尤为重要,高考题是考纲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而且高考题相对规范科学,同时高考题在命制中为了选拔区分度,往往是集中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弱点,通过典型习题的训练和常见错误的分析,提高考生对试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关键词句的提取能力、答题要点的构建能力等能力。要放弃大量演练习题为主要方法的机械训练方式,力求每道题都能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每一套试卷能突出一个侧重点,精练巧讲既要评知识,也要评非智力因素。
五、关注课改,突出“探究”
贴近学生生活的研究性、探究性试题,是新旧课程高考的区别所在,也是考查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过程的极好题型。命题专家也表示要了解高中新课改一线的实际,以争取达到“用课改引导高考”的目的。福建新课程高考政治试题一开局就较好地体现了开放性与探究性,突出考查了学生参与社会实际生活的能力,以及在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如第27题设置了《买方市场》情景,要求考生通过观察、分析画面信息,探究某种市场现象形成原因;第39题则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的课题,请考生参与讨论并探究问题。从而实现了福建省提出的“让真正的改革者受益”的原则,对推进新课程实验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研究性试题近几年已经成为新高考卷的一大亮点,对这类课改新题型应引起我们重视,在复习中一定要关注课改,研究新题型,让学生熟知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对于从根本上提高高考复习实效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