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 目 导 航
教研文件
教研信息
学科动态
聚焦课堂
资源共享
质量监测
相 关 文 章
宁德市开展2023届高中毕业班教师
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开展2022年初
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开展线上评课
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关于2020年宁
关于举办宁德市民族中学、柘荣一
2017年高考生物考试大纲的说明
2017年高考生物考试大纲
关于举办2017年宁德市生物学科命
关于举办2016年宁德市政治学科命
福建省新课程课件、录像课和现场
关于组织参加2016年福建省高中毕
关于宁德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一

2010年地理(必修模块1) 水平测试质量分析报告
作者:地理组     来自:本站原创     录入时间:2010-03-02     点击数:4099

一、命题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

本次命题遵循《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等理念为原则,依以地理课程内容标准,结合宁德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以现实问题为情景进行试卷的编制。把地理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融入了试题当中。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在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考查的基础上、关注地理学科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对地理必修模块一的课标内容达成状态的进行检测。力求试卷的具有指导性、基础性、科学性,以对高中地理必修模块教学有导向作用。
(二)、试卷命制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试卷图文内容编排、题量题型选择、主客观题量的组合、分数结构比例安排较合理,较合适教学现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能有效检测学生地理必修模块I学习的真实水平。(见附件一双向细目表)
2、注重基础性。注重对地理基本知识理解与运用的评价,对地理基本技能形成与运用状况的考查。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目标---“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卷注重基本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重点考查了第一单元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二单元的热力环流的原理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三单元的水循环的环节和洋流的分布规律;第四单元的分析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因素;第五单元的陆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等等。基本地理技能如绘制晨昏线,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等。
3、关注对地理学习过程、地理学习方法的掌握状况、地理学习能力的考查。
地理课标目标的“过程与方法”、课标内容具体要求中“运用地图、运用有关资料等等”均强调地理学习方法的掌握及运用。充分利用地理图像功能侧重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课程标准强调“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地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本份试卷上共有24幅图表,种类丰富,以读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读图能力
4、关注社会,贴近生活,体现较强的时代性。
试题引用较新的材料,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事件,如:2009年7月22日我国出现了一次日全食奇观;并用地理视角认识社会发展中的事件,如:2009年8月9日16时20分台风“莫拉克”在福建霞浦登陆,给我国部分地区带来巨大的影响,再如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重大地理时事、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体现了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将地理知识的考查与日常生活、生产、国家时事紧扣在一起,即有生活化、趣味性,又有较强的时代性。
5、试题体现教育价值、有一定的导向性。
通过评价测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试题能紧扣地理时事、社会热点、社会生活进行命题,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实现统一,注重渗透国情教育和乡情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初步渗透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文观,可持续发展观。如选择题89题,关于给福建带来的巨大灾害的台风““莫拉克”的一组相关试题;选择题的1315题,关于温室效应的原理的应用等。
总之,该试卷体现了高中地理新课程所要求的基础性、时代性和应用性,体现课标要求,大部分试题适合高一学生。
二、考试情况分析
(一)考试成绩抽样统计见下表
成绩反馈出学生答题情况存在差别,说明新课程地理教学与学生学习存在不平衡。且不同学校教学进度安排不同也会造成成绩差异。

[page_break]

表1 一、二级达标校成绩统计表
项 目
学校
与考人数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一级达标学校
宁德一中
732
74.9
90.3
38.3
福鼎一中
738
81.3
97.4
61.8
福安一中
759
79.6
94.5
55.3
古田一中
730
80.7
96.2
61.2
二级达标学校
市民中
536
69.9
77.8
27.4
福安二中
756
71.1
79.6
30.3
福安三中
824
58.3
52.3
9.6
屏南一中
606
65.4
66.7
20.3
寿宁一中
662
75.1
84.6
44.0
周宁一中
676
67.7
70.7
25.1
霞浦一中
838
76.0
88.9
45.7
福鼎四中
679
48.6
26.4
2.7
柘荣一中
572
63.0
60.0
11.0
平均
9108
70.4
76.4
34.1
表2   三级达标校成绩统计表(抽样)
项目
学校
与考人数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三级达标学校
市高级
615
72.2
87.2
25.9
宁德二中
349
46.3
19.5
0.6
宁德五中
543
67.2
72.2
19.0
福鼎二中
686
67.5
72.3
24.6
福鼎六中
544
71.9
84.2
32.2
古田三中
434
66.1
71.4
21.0
古田临江
334
64.4
78.7
9.6
寿宁二中
539
66.1
70.7
18.9
霞浦七中
413
59.2
52.3
9.9
平均
4457
65.7
70.0
19.6
 
 (二)答题情况抽样分析:
 1、选择题答题情况:
从选择题的正确率分布分析见下表(表3),可以大致将选择题按正确率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正确率>90%的,即较为容易解答的有10道题;二是正确率介于70%-80%的,即中等难度的有11道题;三是正确率<70%的,即难度相对较大的有4道题。从总体上看,中等偏容易的题目占88%,选择题难度不大。
表3 选择题的正确率分布
正确率
>90%
70%-89%
70%<
题号
14、3、4、20、1、18、12、21、19、23、
16、6、7、17、25、11、5、10、13、8、2
15、24、9、22
数量
10
11
4
选择题中有四道题正确率在70%以下,对于考生来说属于相对较难的题目,现对这四道题作如下分析:
选择题第9题:使用台风“莫拉克”资料作为背景,以台风登陆示意图作为载体,考查台风周围的风向。该题以第8题作为基础,需先判断出台风属于气旋,进而判断气旋四周的风向,再利用试卷中图5中提供的甲地与台风相对位置关系的信息,判断其可能出现或不可能出现的风向。有23.1%的考生选A(偏北风),18.6%的考生选D(东北风)甲地有可能风向为东北、西北、北几个方向,说明这部分考生很可能是误选正确的风向。选B(偏东风)考生很可能未能正确地判断风向。而且本题较新,考生可能因题目不熟悉做出错误的判断而失分。

[page_break]

选择题第15题:以“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作为背景资料,以瓶子的温室效应实验为载体,考查学生对于温室效应的理解。有20.4%的考生选D(8℃)说明考生并没有正确理解实验中瓶子对其内空气的保温作用,而简单的认为瓶子具有隔热效果,所以选择了与正确答案大相径庭的结果。
选择题第22题:考查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本题有50.1%的考生选D,即这些考生认为“台湾海峡的形成”与“大西洋不断扩张”主要是由于地壳水平运动造成的,而“台湾海峡的形成”实际上主要是由于地壳的垂直运动造成的。错选的学生可能缺乏一定的解题经验,只从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的表面现象推断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的垂直运动。
选择题第24题:以宁德的自然景观为背景资料,考查学生对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有25.2%的考生选B(差异性),说明1/4的考生不理解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内涵。有20.9%的考生选D(制约性),说明部分考生认为“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的”,在判断的过程中受到“该气候下发育了红壤,红壤生长阔叶林”信息的干扰,而制约性并不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的特征,只是要素之间的关系。
2、综合题答题情况:
主要对基础地理知识掌握状态的评价,同时兼顾地理学科能力:考查即读图分析、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问题、通过探究学习解决地理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地理文字表述能力等。
从平均得分率分析见下表(抽样),
 
表4 非选择题得分情况

大题题号
26
27
28
小题题号
1
2
3
4
5
1
2
1
2
3
平均得分
0.8
1.7
1
0.8
0.87
2.3
1
2.6
0.26
0.87
得分率
80.0%
85.0%
100.0%
80.0%
86.7%
76.7%
50.0%
86.7%
26.0%
86.7%

续表4-1

大题题号
29
30
34
小题题号
1
2
3
1
2
3
1
2
3
4
5
平均得分
1
1.6
2.5
1.7
1.8
1.4
1.4
0.6
1.47
0.7
0.93
得分率
50.0%
80.0%
83.3%
85.0%
90.0%
70.0%
70.0%
60.0%
73.0%
70.0%
46.5%

续表4-2
大题题号
35
36
小题题号
1
2
3
4
1
2
3
平均得分
1.2
0.7
1.5
1.2
1.3
0.87
2.46
得分率
60.0%
70.0%
75.0%
60.0%
65.0%
86.7%
82.0%
1.第26题失分情况分析
26题第(1)题:考查自然界水循环各环节的方向,属于容易题。部分考生本题失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B(水汽输送)箭头标反,F(蒸发)箭头标反,说明考生未能正确掌握水循环过程导致错误;②漏题,说明考生读题太快,忽略本题产生失误。
26题第(2)题:考查水循环各环节名称,属于容易题。考生失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B环节填写为①“凝结”、“凝结成云”、“迁移”,说明考生没有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环节;② “海陆间循环”、“大气循环”,说明考生将环节与水循环类型相混淆;③“水汽运输”、“输送”、“水汽流动”,说明考生知道该环节,但缺乏科学、规范的表达方法。将C环节填写为①“陆地内循环”,说明考生未能掌握相应的环节;②“降雨”、“降雪”,说明考生知道该环节,但不能正确区分降水、降雪、降雨三种概念。
26题第(3)题:考查水循环类型,属于容易题。考生失分表现为:将类型填写为“海陆”、“陆地与海洋的水”,说明考生已经知道了循环的类型但缺乏科学、规范的表达。
26题第(4)题:考查人类对水循环中地表径流环节的干预,属容易题。考生失分表现为:将环节填写为“B”、“F”、“D”,说明考生出错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对南水北调工程感到陌生,二是不知道人类目前能干预的主要环节为地表径流。
26题第(5)题:考查河口地貌,属容易题。考生失分表现为:将河口地貌填写为“河漫滩”、“河漫滩平原”、“冲积平原”,说明考生未能正确掌握河流在入海口处形成的典型地貌——三角洲,而是不加甄别地将河流的堆积地貌填上。
2.第27题失分情况分析
27题第(1)题:考查非洲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布规律,属中等难度的题目。考生失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将A填写为①“热带荒漠带”,说明考生机械的识记了非洲自然带的分布;②“热带”,说明考生将自然带与温度带的概念相混淆。将B填写为①“亚热带针叶林带”,说明考生未能掌握该分异规律;②“北温带”,说明自然带与温度带的概念相混淆。将C填写为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考生未能掌握该分异规律;②“荒漠”、“热带沙漠自然带”,说明考生缺乏科学、规范的自然带表述用语;③填写为“北寒带”,说明自然带与温度带的概念混淆。
27题第(2)题:考查非洲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发生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属难题。考生失分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将地域分异规律填写为①“南北”、“纬度”、“由雨林向荒漠”,说明考生理解分异规律但缺乏科学、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达;②“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说明考生将自然带的特点与更替规律相混淆;③“从湿润到干旱”,说明考生未能掌握其规律;④“气候”、“自然景观”,说明考生对地域分异概念理解有误。
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应为“热量”,但有考生填写为①“纬度”,说明考生缺乏一定的解题经验,不能填写最切近题意的答案;②“水分”,说明考生将两种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相混淆;③“气候”、“热力因素”,说明考生对该规律的成因不能很好的掌握。
3.第28题失分情况分析
28题第(1)题考查断层、背斜、向斜的判别,属容易题。丙表示断层,大部分考生都能答对;甲表示背斜,乙表示向斜,这两个考点,有部分学生失分,原因是学生混淆了背向斜判定的原则。
28题第(2)题考查背斜成谷的原因,属难题。考生失分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将背斜成谷的原因填写为①“常年风力侵蚀”、“甲地受侵蚀作用”、“受到侵蚀,山体两侧挤压”、“受外力作用不断被侵蚀成谷”、“风力流水侵蚀”,说明考生考虑到背斜成谷的原因是“受侵蚀”,但未考虑到是因为背斜岩层顶部受到张力后更易破碎而被侵蚀成谷的,或者是考虑到上述原因但未写出,说明考生解题经验不足;②“两侧受到张力过大,受拉伸”,说明考生考虑到张力原因,但未点出“外力侵蚀”作用,仍然是解题经验不足所致。
28题第(3)题考查学生应用地质构造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属容易题。考生失分原因在于未能正确判断甲乙两处的地质构造,或是对于背斜和向斜岩层特性缺乏清晰的认识。
4.第29题失分情况分析

29题第(1)题:考查河流的侵蚀地貌,属难题。考生失分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将A河段流水作用填写为“搬运”、“冲积”、“堆积”、“落差”,说明考生没能正确判断出A河段属河流的上游地区,当以“侵蚀”作用为主。将该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填写为①“溶洞”、“黄土高原”、“雅鲁藏布江”、“长江上游”、“河谷”、“喀斯特地貌”、“山区丘陵”,说明考生考虑到了“侵蚀”作用,但未考虑到是“河流”的侵蚀作用或表达不完整;②“洪积平原”、“冲积扇”、“三角洲平原”,说明考生没能正确判断河流流水作用的类型;③“横断山脉”、“华山”,说明考生将内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与河流地貌混淆。[page_break]

29题第(2)题:考查河流的堆积地貌,属容易题。考生失分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将B河段流水主要表现的作用填写成“侵蚀”、“搬运”、“冲积”,说明考生对河流的堆积作用不甚了解。将B河段形成的典型地貌填写为①“汾河平原”、“渭河平原”,说明考生混淆了断层地貌与河流堆积地貌;②“长江三角洲”、“三角洲平原”,说明学生混淆了河流下游段的堆积地貌与河口地貌;③“黄土高原”,说明学生在解题时没有认真审清“B河段”这一题干信息。
29题第(3)题:考查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属容易题。考生失分表现为:将B处更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原因填写为①“地理环境优越”、“水源充足”、“靠近水源有利农作物生长”,说明考生没有把握住B处形成城市的主要原因;②“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开阔”中的一个方面,说明考生未能将原因考虑完整。
5.第30题失分情况分析
30题第(1)题:考查“热带雨林气候类型”的判断及其特点,属容易题。考生失分表现以下几个方面:将气候类型判断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说明考生没有掌握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将该类型的气候特点表述为“高温多雨”,说明考生缺乏严谨的地理术语表达。
30题第(2)题:考查“地中海气候类型”的判断及夏季时宁德的气候特点,属容易题。考生失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将宁德当时的气候特点填写为①“温和多雨”,说明学生将季风气候特点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相混淆;②“湿热多雨”、“温暖湿润”,说明学生在气候特点的表述上缺乏规范性;③“寒冷干燥”,说明学生没有正确判断出“此时宁德正处于夏季”。
30题第(3)题:考查“温带海洋性气候类型”的判断及成因,属中等难度的题。考生失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将气候类型判断为“大陆性气候”,说明考生没有很好掌握气候类型判断的方法。将成因填写为①“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说明气候判别失误导致成因判别也跟着失误;②“靠近海洋处于中低纬度”,说明考生错误的认为海洋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而忽略了盛行风和气压带对气候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③“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说明考生误将洋流这一影响因素当作主要因素;④“东北信风、副高交替控制”,说明考生没有掌握“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
6.第34题失分情况分析
34题第(1)题:考查直射点的坐标,属中等难度的题。考生失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将地理坐标填写为①“23°26'N”、“北回归线”,说明考生未认真审题;②“空”即没有填写,说明考生无法解决这类题目;③“23°26'N,75°W”、 “ 23°26'N,0°”、“23°26'N,90°W”,说明考生已判断出“夏至日”及此时太阳直射的纬线,但没有计算出直射的经度;④“63°59'N,15°E”,说明考生判断直射纬线上有失误,可能已掌握经度计算方法,但没能把握住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差。大部分考生都未将经纬度“括号”起来,反映了考生地理概念表达缺乏严谨性。
34题第(2)题:考查地方时的计算,属中等难度的题。考生失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将时间填写为“6月23日4时”、“6月22日22时”、“6月22日12时”,说明考生可能因上一道题未能判断出“地方时正午12:00的经线度数”导致了本题地方时计算失误。
34题第(3)题:考查昼长、日出时刻的计算,属中等难度的题目。本题利用公式:
日出时刻=12:00-1/2昼长,在算出昼长的情况下,就可计算出日出时间。考生失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日出时刻=7时,昼长=4时”,说明考生只算了一半的昼长,又把日出时刻计算错了;②“日出时刻=4时,昼长=16时”,说明考生将昼长计算错了,所以日出时刻自然也就算错了;③“日出时刻=4时,昼长=8时”,说明考生将昼长算对了,但使用公式时,未使用1/2昼长;④“日出时刻=2时,昼长=8时”,说明考生昼长算对了,但日出时刻计算失误;⑤“日出时刻=6时,昼长=12时”,说明考生机械认为各地昼夜是等长的,因此两者都算错了。
   34题第(4)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属中等难度的题目。考生失分表现为将A、B、C三点正午太阳高度排列为①“ACB”,说明考生审题不认真,将“由大到小”错误的理解为“由小到大”;②“BAC”,说明考生不能正确理解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34题第(5)题:考查晨昏线的画法,因该晨昏线的绘制需考虑季节和地方时两个因素所以这道题为本卷的难题。考生失分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①晨昏线没有画出,说明考生审题不认真,出现漏题情况;②晨昏线画出但未与极圈相切,也未考虑地方时,说明考生不能从侧视图中判别、获取有效的信息,审题能力有待加强;③晨昏线画出与极圈相切,但未考虑地方时,说明考生未能从侧视图中获取太阳直射经线的信息;④按照课堂惯例画出晨昏线,则是受定式思维的影响;⑤画出晨昏线考虑到了地方时和季节,但地方时判断错误,说明考生在考场上的心理素质有待于提高。
7.第35题失分情况分析
35题第(1)题:考查反气旋及其影响下天气的特点,属中等难度的题目。本题预设的难度不大,但得分率不高,主要原因是该知识点学习时间离考试时间太长,考生在复习时又缺乏有效记忆的方法。考生失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将天气系统填写为①“气旋”,说明考生混淆了气旋与反气旋概念;②“冷锋”,说明考生混淆了气压与锋的概念。将甲地的天气特点填写为①“寒冷干燥”、“温暖干燥”、“低温干燥”,说明考生将气候特点与天气特点相混淆;②“多雨”、“多云、阴雨”,说明考生可能出现两种错误,一是认为甲地为气旋控制,所以多雨,二是认为反气旋控制多雨。前者是气旋误判导致的错误,后者是反气旋控制下天气特点记忆理解有误。
35题第(2)题:考查等压线图风向的判定,属中等难度的题目。考生失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将风向填写为①“西南风”、“自西向东”,说明考生在解题时已经注意到同一水平面上风由高压吹向低压,但在判断地转偏向力对风向影响时发生错误,或判断错或漏判;②“东风”、“东北风”、“自东向西”,说明基本风向判断错误,考生未注意到高压与低压之间的关系。
35题第(3)题:考查冷锋天气系统的判定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特点,属中等难度的题目。考生失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将影响丙地的天气系统填写为①“反气旋”、“气旋”,说明考生混淆了气压与锋两类天气系统;②“准静止锋”,说明考生不能正确区分三类锋;③“冷峰”,说明考生表达欠缺规范性,平时缺乏有效的训练,所以在考场上出现错别字。将丙附近地区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填写为①“伏旱”、“台风”、“洪水”、“冰雹”,说明考生不能正确记忆冷锋天气系统带来的灾害;②“梅雨”,则是受前一个空格判断为“准静止锋”的影响;③“冰雪天气”、“雨雪”、“霜冷”,说明考生已判断出该类型的灾害天气,但缺乏规范性的表达。
35题第(4)题:考查锋面气旋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特点,属中等难度的题。考生的失误主要表现在锋面气旋三个区的冷暖气团判断失误,以及暖锋锋前产生连续性降水特点掌握不好。
8.第36题失分情况分析
36题第(1)题:考查受西风影响而形成的风海流,属中等难度的题目。考生的失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将西风影响形成的风海流填写为①“B”、“BEGH”、“HI”,说明考生不能正确区分风海流和补偿流;②“H”,说明未考虑北太平洋上由西风影响而形成的洋流“C”;③“AF”,说明考生审题出错,而将低纬信风影响下形成的风海流填入空格。
36题第(2)题:考查寒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属容易题。考生失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将影响填写为①“降温增压”,说明考生不理解寒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②“增温增湿”,说明考生将寒流判断为暖流。
36题第(3)题:考查盛行风、洋流对航行的影响以及洋流对于海洋污染的影响,属容易题。考生的失分表现为:将行船利用的盛行风填写为①“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说明考生审题错误,没有注意到题干中填写“盛行风”的要求;②“盛行东风”、“东北信风”,说明考生对影响航行的盛行风向认识不清;③“东南季风”,说明考生风向判断正确,但缺乏科学、规范化的表达。
综合以上的分析,从答卷的情况看,部分地理知识薄弱,学生在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读图能力、基本的地理学习分析综合能力、地理的学习方法、语言表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问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本次水平测试卷面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有:
1、对课标深度与广度的理解把握存在差异。评价者、新课程的实施者、不同学校教师对于课标的理解存在着差异,造成对课标内容要求落实情况存在差别,学生课标达成状态也不同。所以同一份水平测试卷在评价课标达成情况和教学效果时,不同类型的学校与学生成绩不同。如何正确理解课标要求、恰当地把握课标的深度与广度,(尤其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识记、理解与运用的要求方面,知识与能力目标、课标具体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成为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有效评价与有效教学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2、有些学校课时安排紧张,缺乏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基础练习量不够,学生的地理知识理解、迁移运用能力缺乏足够的培养和训练,导致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不强。
3、三维目标要求落实不够到位,学生的地理能力培养有待于提高。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在教学中只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技能的培训,忽视地理表述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分析综合能力过差。
4、由于新教材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较弱,而地理必修Ⅰ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知识点之间又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又会补充相关的知识点,造成课时紧张,导致较少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较少开展探究学习和有关地理实践活动,学生地理探究学习、实践能力较弱。

[page_break]

5、试题中新情景、新素材所呈现的地理问题学生不会分析和解答,反映出地理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拓展不够,教师只教教材、学生只学教材内容,没有通过学习教材有效掌握课标要求的地理学习方法,缺乏地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6、从地理图表、文字资料中获取有效地理信息,并用语言加以表述的能力有待加强。基本的地理名词没有掌握好,地理规范性表达能力较差。新课程下的考试强化能力考试,弱化记忆的知识,但是并不是否定记忆。学生存在着表述能力差,语句不畅,用词不当,错别字多等楼陋习。今后应强调基本的地理事物的记忆和表述。
(二)教学建议:
考试评卷结果分析,学生存在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基本原理理解不够深刻;地理学习方法没有灵活掌握,知识迁移能力低,综合分析能力差;表述不够规范,语句不顺,用词不当,错别字多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进一步巩固“双基”,同时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当成教学侧重点加以训练。
1、重视基础知识的夯实
不能因课改而丢弃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注重基础,培养技能,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不要双基,没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及地理技能。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应教给学生方法,联系实际,培养技能,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身边问题,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学会运用知识,逐步形成综合能力。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也更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
地理教学要强调地理知识间内在联系,指导学生整理出基础知识,总结出知识规律,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联系,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作用,强调区域间的各地理因素的联系以及互相影响,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
2、侧重地理图表的教学
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等图像信息,地图被称为地理学习的"第二双眼睛"。学会阅读、使用和绘制地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通过地图判断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理解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其规律,这是地理学科教学的特色。
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加强识图绘图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的正确方法,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在大脑中形成重要的思维地图。对于重要的地名、地理数据、地理原理等能用图尽量用图地地图思维记忆,少让学生死记硬背。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形象思维、简单记忆方面能力较好,而逻辑推理、理解分析方面的能力还不成熟,对于已学知识的迁移应用,以及通过阅读地图和文字材料,提取有用信息去回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较弱,许多学生往往理不清答题思路,地理表达的组织能力也较差。因此,在进行适量的练习训练基础上,应加强答题方法和答题思路的指导,规范学生用科学性的学科语言进行答题,以提高学生的地理表达能力。
教师要精选资料,要设计贯彻训练学生“信息获取能力”思想的习题,并在练习中注意设置有训练意义的情境。让学生在解题中了解考试命题的原则及思路,研究题目类型,揣摸解题方法,从而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不断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注意严谨答题的训练
为了避免学生在考试不必要的失分,提高成绩,在平时教学和复习教学中,加强地理解题技巧的训练。建议根据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要通过解题技巧的讲解和进一步的训练,以切实提高学生在审题时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思考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述和书写时的条理性、逻辑性和规范性。
从评卷过程看,地理名词错别字不少,平时老师在教学当中应当要注意加强书写方面的训练,规范学生平时的书写。尽量给学生交代书面表述的注意点,用简化的语言来表达,避免“走江湖”,切实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page_break]

附表一:
2010年宁德市高中新课程必修模块水平测试地理I双项细目表

题号
主要考查内容
对应课标要求
目标要求
难易度
分值
1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知道
2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知道
2
3
地球的自转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知道
2
4
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理解
2
5
热力环流示意图
大气运动
理解
2
6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知道
2
7
地方时的计算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理解
2
8
台风天气系统示意图
天气系统的判断
知道
2
9
风向判定
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特点
理解
2
10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知道
2
11
季风气候成因
海陆位置对冬、夏气压中心活动与季风气候的影响
理解
2
12
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理解
2
13
温室效应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理解
2
14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温室效应
知道
2
15
模拟实验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受热过程
运用
2
16
水圈的构成
水圈的构成
知道
2
17
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
洋流的形成动力
知道
2
18
淡水资源
水资源的分布
知道
2
19
河流的补给形式及特点
河流的补给形式
理解
2
20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理解
2
21
内力地貌
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因素
理解
2
22
地壳运动及意义
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因素
理解
2
23
外力地貌
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因素
知道
2
24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理解
2
25
山地垂直地域分域
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知道
2
26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知道
6
27
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
知道
5
28
地质构造剖面图
地质构造的判断、地质意义、地貌形成原因
知道
5
29
某河流域图
河流地貌及其影响
理解
7
30
降水柱状、气温曲线图
判读气候类型及成因、特点
理解
6
31
地球的光照图的判读和运用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理解
8
32
等压线图
天气系统的判定、形成及影响
理解
7
33
洋流分布示意图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理解
6

 
 
附表2:
各题得分率抽样分析表
宁德一中
 
宁德五中
题号
正确率
题号
正确率
题号
正确率
题号
正确率
1
92.00%
18
92.00%
1
68.50%
18
90.80%
2
70.00%
19
91.00%
2
35.50%
19
79.80%
3
95.00%
20
94.00%
3
80.50%
20
89.00%
4
94.00%
21
91.00%
4
81.30%
21
82.10%
5
75.00%
22
44.00%
5
71.20%
22
50.50%
6
88.00%
23
91.00%
6
80.70%
23
77.80%
7
85.00%
24
50.00%
7
66.40%
24
 
8
70.00%
25
81.00%
8
66.70%
25
 
9
46.00%
26
86.10%
9
33.60%
26
67%
10
73.00%
27
66.00%
10
63.00%
27
 
11
80.00%
28
73.40%
11
65.40%
28
80%
12
91.00%
29
72.90%
12
79.80%
29
65%
13
73.00%
30
81.70%
13
55.90%
30
70%
14
98.00%
34
62.90%
14
94.80%
31
70%
15
67.00%
35
65.70%
15
73.10%
32
50%
16
89.00%
36
77.20%
16
73.10%
33
67%
17
82.00%
 
 
17
87.90%
 34
60%
 



友情链接:     福州第一中学     宁德第一中学     宁德市教育局     蕉城区教育局     百度    谷歌
 
Copyright © 2009-2012 www.ndjxx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