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教研通讯
第五期
(总第8期)
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 2011年4月15日
★教研平台
工作动态
●宁德市“高中名师工作室”成立大会
★考试在线
●2011年高中毕业班教学与复习研讨会纪要
●对高一《经济生活》模块的教学建议
★活动花絮
师生技能大比拼,各显神通展风采
●我市选送的数学老师刘晓丹获全国说课比赛一等奖
●“首届新课程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的决赛成绩揭晓
★成长足迹
学习动态
●抓住机遇 促进成长
——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培训有感
★教研平台
工作动态
宁德市“高中名师工作室”成立大会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精神,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优秀教师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宁德市教育局组建“高中名师工作室”,以有效发挥我市高中优秀教师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通过组织成员登记、审核,优选本市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优秀教师,聘为我市的“高中名师”。“高中名师工作室”挂靠在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由学院统一组织开展各项工作。
“宁德市高中名师工作室”成立大会于2010年12月8日在宁德军分区招待所举行。市教育局黄平生副局长致辞,市教育局曹而云副局长宣读“高中名师工作室”有关文件,市高中名师工作室授牌,颁发聘书,市教师进修学院张小芳院长讲话。开幕式结束后,名师和领导进行了合影,然后由福建省心理学会理事长、福建师大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连榕教授开设《专家型教师成长研究》讲座。8号下午,缪剑峰主任介绍了“高中名师工作室”方案,之后召开了“高中名师工作室”座谈会。名师们踊跃发言,针对工作设想、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最后兰存安书记、张小芳院长对各名师的意见作了总结,提出工作室的工作要面向全市,通过提升业务,扩大影响,推进我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名师工作室可持续发展。
★考试在线
2011年高中毕业班教学与复习研讨会纪要
2010年12月,学院分别召开了九个学科的高中毕业班教学与复习研讨会。会上,各学科分别邀请了省、市专家作高中毕业班复习指导的讲座,并对后一段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抓关键、突破重点,详细介绍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
如:2010年12月22日正值一年一度的冬至日,来自全市各有关中学的30多名历史学科代表聚集宁德教师进修学院,参加高中历史学科毕业班会议第一次研讨会。
会议邀请福建省历史学科名教师李老师作《2010年福建省全国高考文综卷历史科的试卷评价及其教学指导》;学院历史组组长、宁德市《名师工作室》名师陈廷光在会上作《新高考与高三历史复习操作思路及教师的自我提升》;历史组陈善松老师作《近年福建省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总趋势及2011届高考历史复习策略》;教师代表柘荣一中谢绍何老师在会上做《柘荣一中对高中毕业班教学的监控与历史科的教学实践》的讲座。
会议围绕新课程理念、新高考要求以及高三历史课堂如何尽快实现教师角色变化、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内容的深层次探讨;会议求真、务实、高效、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强,使与会代表有启迪、有所获。来自福建师大历史教科所的赖老师还为代表们作《利用网络平台快速实现计算机命题》的演示,教师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教师代表均表示要为培养新一代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实现新课改历史性跨越,互相学习、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对高一《经济生活》模块的教学建议
政治组
一、固本强基,狠抓基础
特别是高中起始年级的教学,教师必须以新《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及教学建议要求为依据,教学复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知识的归纳,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改变教学和学习方式,克服课时少,容量大,学生在课后温习少的矛盾,注重课堂的高效,引导好课前,课后的延伸学习,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建议的要求处理好教学深度、广度和进度的关系,彻底实现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二、加强训练,培养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领会课改精神,把握课改方向,在课改背景下,命题已逐步从考查知识的记忆为主转向考查能力为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责任感,典型题的训练和常见错误的分析,提高学生对试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和构思、作答能力,通过对于开放性的题目要使学生学会组织答案,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教学中即要巧设题意,多授方法,激思多练。
三、关注现实,学以致用
针对政治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国内时事,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学生了解典型时政背景、相关基础知识、基本观点,以及加强相应的多角度有目的的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重大现象进行分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热点问题的把握,重点不是热点本身,而是通过热点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养成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对热点问题进行思考的习惯,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结合具体事例提高学生对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必须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的“讲”与学生探究活动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对课文知识的重、难点,教师要精讲,“讲”出不少平铺直叙要善于设疑、激疑、释疑。每堂课要有精彩的课内探究与合作活动,安排好活动的主题,探究合作的途径、方法、预期的目标等,应多注意性格内向的学生和学困生的表观。
★活动花絮
我市选送的数学老师刘晓丹获全国说课比赛一等奖
2010年11月,在湖北武汉市举行的2010年全国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评比及观摩活动中,我市选送的福安城北中学刘晓丹老师代表福建省参赛,她以设计精巧的教学环节,简炼精辟的理论诠释,富有感染力的演讲才华,得到了专家评审组及各地参会教师的普遍赞扬,荣获全国一等奖。此外,福安二中的罗燕平、福鼎十六中的金良快等多位教师还获得全国二、三等奖。
“首届新课程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的决赛成绩揭晓
我省“首届新课程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的决赛于2010年11月13—14日在福建师大附中(高中组)和福州时代中学(初中组)举行。
决赛是在各设区市和省属校预赛的基础上进行的,参赛教师的整体水平较高,活动重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研讨课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次参赛篇目高中有共11篇,初中有10篇,分别由福州、厦门等九地市以及福建师大附中和福州一中承担。参赛教师们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巧妙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高中组全省11名一等奖中宁德高级中学张海容老师执教的《巩乃斯的马》一课获第三名,在初中组全省10名一等奖中福安城北中学的王小平老师执教的《囚绿记》一课获第三名。
此前,张海容和王小平在9月16—17日举行的“宁德市首届新课程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分别以《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长城谣》获得高中组和初中组大赛第一名。
★成长足迹
学习动态
●2011年1月5日至12日,政治组繆惠安老师参加福建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的培训。
●2011年1月17日至20日,部分教研员参加在武夷山举办的普通高考命题研修班。
抓住机遇 促进成长
——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培训有感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成长,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绝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2011年1月5日,福建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工程在美丽的福州西湖之畔省教育学院正式启动,即将步入知命之年的我有幸作为培养对象又一次回到2000年省级学科骨干曾经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七天的培训时间,对于人生来说也许是瞬间的短暂,但对我们全体参训者却是十分珍贵而富有意义的。深冬的福州窗外寒风冷雨,窗内却是春意渐浓。虽然生性愚钝,不能尽收来自高端的声音,却在心情的起起落落中隐约感受到那根思维的琴弦被悄然地拔动。
一周时间里,我们聆听了九场高端水平的讲座:福建省教育学院副院长黄家骅教授的《重塑教育使命 提高教育质量》借用钱学森的世纪之问——我们国家怎样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为我们通俗易懂的诠释了我国新颁布的《教育纲要》,黄教授认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用一个心灵抚慰另一批心灵、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批灵魂、用一个人格塑造另一批人格,让我惭愧于心。 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让我在完成省级课题《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之后对有效性的思考再次被触动。余教授指出如何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在化深为浅——深入浅出与化浅为深——浅文深教中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作为教师需要一生研究的问题。面对着南京师范大学杨启亮教授的“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并不矛盾”的观点的启发,我又在不断反思着余文森教授的实现几个转向的问题:由知识到智慧、由接受到探究、由外在到内在、由共性到个性、由结论到过程。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一定程度上实现几个转向,无形之中就是一种素质教育的实现,这样的素质去面对日益体现能力的考试竞争,又何愁我们的教学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只是我们该怎样真正的去了解我们的学生所具有的特点,真正能够在政治科教学中采取既有针对性又能有可操作性的良好的教学策略呢?也许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伴随着教科研的重要的原因。
九场讲座,九位专家以自己独特的理论研究、思想观点对教育纲要、教育理论、教育现实进行了各具特色的诠释、演绎、分析与互动。有的专家讲课时语言犀利,观点激进;有的专家慷慨激昂,指点江山;有的专家波澜不惊,看似平淡,但这些专家除了在专业知识方面给我们以启迪外,他们在人格魅力上更散发出诱人的芬芳。聆听名家名说,开阔了眼界,引发了思考,却也不乏矛盾与痛苦,名家所言是高端的高层次的,而教学教研工作是具体的、现实的。如何把对专家的理论观点与自身的教学教研及自我的困惑反思相结合,整理而成一种感觉到一种思路并落实于行动中,除了在今后的实践中自觉的学习、自觉的探索,是别无选择的。学科带头人不仅仅是荣誉,其背后更多的是意味着一种期待、一种责任和一种使命。因为这种责任和使命意味着进取与努力,更意味着一种自我的期许,自我的提升与生命价值的体现。对于我来讲,第一阶段的集中培训虽然结束,但是更多意味着带回了责任,但这种责任一定会激励着我在有限的教学教研实践中前行。
(政治组 缪惠安)